首先,农用地流转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。我国农业的劳
第5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研究
生产率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耕种规模过小,小规模传统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户
融资能力差,进而导致机械化程度低和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率低。而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
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,进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。拉尼斯一费景汉的农业劳动力转移
模型中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的发展联系起来,强调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农
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。由此可见,土地的规模化经营,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
机械化程度,使广大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,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。
其次,农用地流转通过弱化土地保障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。通过土地流转,使
那些不愿外出的农户可以拥有更多土地的使用权,这样既可以避免土地闲置荒废,又可
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。而那些想进入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可以把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有能
力又愿意耕作的农户,并通过转让的收入到城市就业或进行再投资。农村保障体系的落
后,使得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依靠土地保障为基础。通过农用地流转提高了农村劳动力
转移的积极性,使农村人口大胆地、安心地、有序地实现转移,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。
再次,农用地流转通过降低转移成本支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。劳动力迁移是人力
投资的一种形式,由于人力投资要支付成本,因此只有劳动力转移的预期收益大于迁移
成本时,其在产业或地区间的转移才会发生。这里的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。
在土地不能合理流转以前,请他人代为经营而支付的费用,还有农忙季节不得不回家务
农而支付的差旅费用,以及由此而贻误的非农经营的收入。非货币成本迁移后由于土地
撂荒而减少的收入以及“心挂两头”的心理负担。农用地流转消除了转移劳动力的货币成
本和非货币成本,降低了转移者支付的转移成本,使转移的预期收益大于迁移成本,促
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。
最后,农用地流转外部环境的完善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。通过土地流转配套措
施的建立和外部环境的完善,可以提高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,使他们乐意从农业
中解脱出来,从事非农职业,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。在“二元经济”条件下,
城镇并没有完全敞开胸怀吸纳农民工,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还需要办理许多名目
的繁杂的证件和手续,还有的因为证件不齐而被收容、遣送,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
积极性。城镇的经济发展也对劳动力转移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,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
积极性。